最初的國會

ebook 晚清精英救國之謀1910~1911(修訂版)

By 李德林

cover image of 最初的國會

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

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,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-a-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.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.

   Not today
Libby_app_icon.svg

Find this title in Libby,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.

app-store-button-en.svg play-store-badge-en.svg
LibbyDevices.png

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

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:

Loading...

鴉片戰爭後的中國屢戰屢敗,列強瓜分之禍迫在眉睫, 外強中乾的清王朝危如累卵,改革已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...... 是誰將清政權推向了死亡的深淵? 皇族才俊們為何無法滅掉武昌的革命之火? 改革的精英們在政權垮台的前夕到底在做什麼? ◎新聞的界限──言論自由意識的抬頭   「報界言論自由之靈魂飛散於雲霄之外......更芻狗之不若也」   《大清報律》於1908年初頒布,規定報章每期出版前須送交地方行政機關或警察機關審查;禁止刊載「詆毀宮廷」、「淆亂政體」、「擾亂公安」的言論,違者「永遠禁止發行」;禁止刊載「未經官報、閣鈔發布的諭旨章奏」。執政者透過新聞事前審查制度完全掌控輿論,限制了言論自由。更為詭異的是,清執政集團一方面下令進行憲政改革,一方面透過立法以「詆毀宮廷」、「淆亂政體」之名拒絕輿論討論政治改革,執政集團透過立法的形式壟斷著意識形態的解釋權。   管控輿論、打壓言論自由之後,各級政府官員以新政之名徵收苛捐雜稅,吏治腐敗叢生,忍無可忍的長沙饑民發動暴動,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頻繁策劃刺殺、武裝暴動...... ◎辮子裡的刀──對清王朝忠誠與背叛的政治尺度   「世界各國沒有帶辮髮者,獨中國留此野蠻制度,甚不雅觀。」   1910年11月25日,資政院預備國會現場,議員易宗夔突然向議會提交了一份《剪除辮髮改良禮服》的剪辮易服議案,整個會場大嘩。   《馬關條約》簽訂後,民眾對清執政集團已經失望至極,以康有為為首的一幫書生鼓動光緒皇帝學習日本明治維新,勵精圖治變法維新,辮子問題成了戊戌變法的死結。   因長辮子在日本常年遭遇嘲笑的康有為,也決定剪掉辮子。康有為剪辮子立即在留日學生中引起轟動,留學生們紛紛剪辮子穿西服。回國的留學生進入軍界、政界後也不斷地鼓動剪辮易服...... ◎天朝的預算──貪的是無法無天的贓款,賠的是兩百多年的王朝   「皇室經費,應由君上制定常額,自國庫提支,議院不得置議。」   皇室經費就是一個無底洞,內廷貪腐橫行。戊戌變法那一年,光緒皇帝計劃到天津檢閱新軍,「南苑亦預備大閱,造營房若干,報銷一百六十萬,而李蓮英得七十萬」。     皇室的烏煙瘴氣也讓百官紛紛仿效,「凡京師大工程,必先派勘估大臣,勘估大臣必帶隨員;既勘估後,然後派承修大臣,承修大臣又派監督。其木廠由承修大臣指派,領價時,承修大臣得三成,監督得一成,勘估大臣得一成,其隨員得半成,兩大臣衙門之書吏合得一成,經手又得一成,實到木廠者只二成半。」地方官們更是有恃無恐,直隸淶水縣每年收牛羊稅有六百兩銀子,縣令、知府、道台、布政使層層扒皮,最終進入省級府庫的只有十三兩...... ★本書特色   本書試圖透過晚清改革精英們的系列救國韜略入手,洞見清王朝崩潰的根源,資政院成了最佳的視覺切入口。

最初的國會